第八十八章 定海:一角钱一亩的土地(1/1)

不过,这次占领定海后,英军并没有归还给中国,还派兵驻扎,由一位少校军官统帅。

另外,中国近代早期较为有名的传教士郭士立做过一段时间的定海最高行政长官,被戏称为“定海知县”,但在1844年的时候应该早就到香港,给德庇时做秘书去了。

此时的定海,在英国人手中是与通商港口宁波一脉相承的贸易基地,也是逼迫中国人让步的手段和监督中方执行不平等条约的担保物。

在1846年,中国付清南京条约规定的一千四百万两赔款后,英国政府没有理由继续占着定海不放,最后只能撤军,将定海还给中国。

不过,英国政府不甘心之下强迫清政府接受一个条款,那就是为免英国的利益受到法国的侵害,清政府不能将定海转让给法国。

清政府当时一脸的懵逼,不知道这事情跟法国又有什么关系,但当时的耆英等认为这个条款没什么问题,以后甚至可以用定海挑拨法国跟英国的怼上,收到二桃杀三士,以夷制夷的奇效,最后就同意添加这么一个条款。

这后来被认作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关列强势力范围的第一个示范条款。

哦,好像又扯远了。

这时候的定海人口大约三万,岛上水道纵横,有东方威尼斯之称,有相当发达的造船业、盐业和渔业。

赵大贵本来并不想在定海多待,在定海住宿一晚后就离开,结果到了岛上后,又改变了主意。

原来,赵大贵想了一下,现在的定海位置得天独厚,堪称风水宝地,非常适合做大贵商行的分基地。

此时的定海并不属于清政府,因此在这里做些朝廷官员们看来大逆不道的事情,如开办西式船厂或军工厂什么的,清廷管不着,英国政府不会管;

就算两年后清政府要把这地方收回去,那之前也有两年左右的自由发展时间,而且以英国政府的屌性,必然要清政府保障外国商人在这两年间在定海的投资。

最妙的是,以后英国人还要从这里,那么这里几乎就会成为三不管地带,对一些野心家如自己,有着不可估量的好处。

想到这里赵大贵心里就一片火热,跟英国商船的船长说好多待几天,然后准备一份礼物,拜访英军在这里的最高长官。

如今在英国的驻军最高长官的军衔为少校,别看这个军衔似乎不高,巴富尔当上领事之前的军衔也只有少校而已。

赵大贵拜访这位少校,陈述自己想开办一条从魔都到香港的航线,希望在这里能得到一些土地,建立码头和补给站,这位少校很高兴地表示支持。

“建立这样会一条航线,加强北方港口和香港之间的交流,是非常好的事情,我这边必然支持。

不知道赵买办想购置多少土地呢?”这位少校多少也听说过上海的一位有钱买办想开办这样航线的消息,而且像巴富尔一样,对这件事情非常关注和支持。

“前期在港口附近获得五六百亩土地,建立码头和补给站,就可以了。

如果可以,我还想购买本地的造船厂,这样就算船舶出现问题,也能及时修理。”赵大贵尽量往大里说。

“土地的事情没问题,如果只是五六十亩土地,我直接免费给你都行;但如果量大,多少要多点转让税,不然账面上不好看。

一亩地的税费一角钱,你觉得如何?”少校平静地问道。

赵大贵以为对方在开玩笑,等着他笑出来,没想到过了一会儿也没见少校笑,反而在严肃地望着自己,这才知道对方根本没有开玩笑,而是认真的。

“一亩地一角钱...,您这土地是怎么来的?”赵大贵不由好奇地问道。

这一下,这位少校就显得有些尴尬了:“我们占领定海后,对普通中国人的土地和房产等是给予尊重的,未曾侵犯其个人财产权。

但是,贵国政府在本地的财产全部予以没收,其中包括名义上的官用地和确立私有权的土地以外的所有公共用地。

在港口附近有很多这样的土地,我可以征调给你用。

我知道赵先生有些疑虑,担心过几年后我们从定海撤离,有关这些土地的所有权属问题,你还要跟归国政府重新协商。

因此,我个人是愿意将这些土地免费提供给任何希望到此投资的商人的,但那必然英国政府的土地政策,因此多少需要收取一点土地转让手续费,希望赵先生不要过于介意。”

“原来是这样,既如此那也不用只拿五六百亩了,您这儿有多少这样的土地,我全部拿下,如何?

不过,您也要给我出具一份正规的土地产权证书。”赵大贵有些明白过来,心里一股火气升腾下来,却立即压住,反而彬彬有礼地说道。

“那没问题,只是你到时候也注意一下,跟贵国政府协调好关系。”少校无所谓地说道。

清政府向来不注重公共建设,港口附近的土地除了少部分已经建造成码头的部分外,其他皆是不能种田的荒地,就是定海未被占领的时候也没被官员们重视,属于无用的官用地,或者说是公共用地。

英国人是知道这些土地的重要性的,但是这些土地得来没费功夫,而且几年后还要把这里还给清政府,就没想过多收钱。

赵大贵花了三百元银元,直接圈了三千多亩地,其中还包括原先属于清政府的盐田和农地,占了很大便宜,心里却憋着一股火气。

什么叫崽卖爷田不心疼,这就是啊,本来就是平白得的东西,卖起来不心疼,从这个角度看,英国政府和清政府的态度出奇得一致。

至于定海还给清政府,这三千亩地会不会被收回去的事情,赵大贵并不如何担心,以清朝官员们的懦弱特性,如果敢伸手要回英国人做出土地产权书转让出去的土地,在后世也不会被骂成那个熊样。

赵大贵在少校的指引下,还接触了几家当地造船厂的老板,一打听,不少人都愿意将造船厂转让。

英国人到来后,受到战火波及,本地商业受到严重影响,而且很多人都不清楚以后这定海到底是归于大清呢还是英国呢,因此不愿意在这里经商,想造船或修船的人就更少,因此很多老板都想趁早把生意卖了,到陆地去找别的营生。

此章加到书签